《光明日報》整版點贊鹽城!

來源:鹽城廣電全媒體新聞中心發布時間:2023-07-10 查看數:0

今天(7月10日)
《光明日報》整版聚焦鹽城

推出《黃海之濱綠滿金生

——江蘇鹽城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畫卷》

和記者手記

《扮靚生態底色 打造幸福家園》

一線講述

《守護野生麋鹿種群》

三篇重磅報道

盛夏流金,海天交織

漫步在黃海之濱的濕地灘涂

綠意翻涌、鶴舞鹿鳴

白色的風車輕轉

悠揚的汽笛拖著夏日余暉

步步入畫、處處是景


這是一片神奇瑰麗的田園綠洲,也是一座綠滿金生的產業新城。鹽城,坐擁江蘇省最長海岸線、最大沿海灘涂、最廣海域面積,被稱為長三角“綠肺”。同時,這里也是全國產能最大的晶硅光伏產業集群基地,長三角地區首個千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城市。綠色生態、綠色生活、綠色發展的力量,共同注入城市的脈動中。

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五個方面的中國特色,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近年來,作為全國唯一擁有“世界自然遺產”“國際濕地城市”兩張國際名片的生態城市,鹽城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厚植生態家底、做強綠色產業、集聚全球智慧,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畫卷,為全球生態治理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鹽城樣本”。

厚植生態家底

繪就“詩與遠方”

“582公里海岸線、683萬畝沿海灘涂、4550多平方公里黃海濕地,兼具海洋、濕地、森林三大系統的鹽城,棲息著近1200種動物?!睌抵掷锏纳鷳B家底,鹽城市濕地和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管理中心主任吳其江不無自豪,也倍感責任艱巨,“生態是鹽城最厚的家底,綠色是鹽城最亮的底色。要像愛護眼睛一樣保護好這顆生態明珠?!?/p>

盛夏時節,翱翔的飛鳥與湛藍的天空輝映,啾啾鳥鳴不絕于耳,位于鹽城東臺的條子泥一派勃勃生機。今年5月,這里被評為省級生態旅游示范區。條子泥地處黃海輻射沙脊群的頂點,獨特的自然地貌使其成為候鳥遷徙的中心節點和關鍵區域,每年有數百萬只候鳥在此棲息。

近年來,鹽城市大力推進以濕地保護為主的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提高海岸帶生態系統質量,恢復珍稀瀕危候鳥棲息地。2019年,當地從一線海堤內圍墾養殖區專門辟出720畝區域,每年投入巨資進行微地形改造、濕地修復、環境整治,打造出國內第一塊固定高潮位候鳥棲息地“720高潮位棲息地”。

鹽城市創設“政府+聯盟+協會+志愿者”協同保護機制,先后組建條子泥濕地研究院,北京林業大學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研究中心東臺基地等機構,常態化開展鳥類、底棲、大氣、水體等專題研究,采集和研究樣本超過20萬個,持續發力濕地修復和生態保護。

如今,極危物種勺嘴鷸全球種群僅600只左右,在條子泥濕地最多時可以觀測到200多只;全球瀕危物種小青腳鷸,此前全球種群估計數量不到800只,到2022年,在這里已觀測到1221只,連續三年刷新紀錄……

堅持生態立市是鹽城加快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的關鍵一招。該市圍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美麗江蘇建設、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等重大任務,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推進“綠色轉型、綠色跨越”,全力打造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城市。

2021年,鹽城市在全國率先將“NbS”(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寫入黨代會報告。2022年,全市修復退化濕地面積12600畝,其中,修復近海與海岸濕地11770畝,河流濕地830畝;鹽堿荒灘變成林海綠洲,造林總量全省第一;PM2.5濃度、優良天數比率、國省考斷面優Ⅲ比例“三個全省最優”。

眾仙攜手共登瀛,入畫芳菲一望平。在野鹿蕩的觀星帳篷里仰望星河燦爛,在清幽典雅的水杉木屋里靜聽林濤陣陣……當下在鹽城,黃海灘涂廣袤壯麗,湖蕩濕地綠意盎然。


做強綠色產業

搶跑“低碳賽道”

沿著鹽城的海岸線一路行駛,成片的風力發電機組正隨風轉動。鹽城是長三角地區首個千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城市。截至2022年底,鹽城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占全國1/5、全球1/10,新能源發電量占當地全社會用電量的59%,新能源產業突破1500億元關口。

一座“風光名城”冉冉升起的背后,是一個個新興產業集群的加速崛起。

近年來,鹽城充分發揮在濕地碳匯、世遺生態、新能源產業等方面的多重優勢,錨定“雙碳”目標,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在全省做出示范、在長三角塑造特色、在全國提升影響,蹚出了一條既有“含金量”又有“含綠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新道路。

“十四五”開局以來,鹽城圍繞自身資源稟賦,加快構建涵蓋新能源汽車及核心零部件、綠色能源、海洋經濟等“5+2”戰略性新興產業和23條重點產業鏈,形成了鏈條完備、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不久前,我國規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儲備基地——中海油江蘇濱海LNG接收站項目正式投產;比亞迪動力電池鹽城基地一期正式竣工;長城汽車旗下的蜂巢能源、韓國SK動力電池等動力電池企業紛紛落戶鹽城……“風光氣”等綠色能源發展已成規模,動力電池產業布局方興未艾,多個產業集群相互配合、相互助力,讓鹽城綠色發展的底氣更多、成色更足。

“綠”風勁吹之下,碳排放權也可質押融資。2022年8月,金額達1000萬元的全國首筆基于自然的濕地生態修復藍色碳匯貸在鹽城投放。該筆貸款有效質押品為投放主體遠期碳排放收益權,貸款用途為“退漁還濕”后的建川濕地生態修復和高碳匯作物培育。

一系列體制機制創新正激發出生態資源轉化為現實價值的動力。2022年,鹽城地區生產總值突破7000億元。其中,晶硅光伏電池片、組件和風電裝備綜合產能位列全國地級市首位,動力及儲能電池產能全國第二。鹽城正用綠色低碳的發展成效勾勒著人民幸福生活的生動圖景。

2023年春節剛過,鹽城市召開的第一個會議便是“全市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建設推進會”。在搶跑綠色低碳的賽道上,鹽城一直保持著時不我待的沖勁。

做好“綠色”文章,是鹽城實現跨越趕超的重要課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鹽城明確提出“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生態環境質量穩定改善”“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等目標和任務?!傲幍?025年,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建設初步展現現實模樣,到2030年成為推動綠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示范城市?!?/span>


集聚全球智慧

共謀“詩情畫意”

2022年11月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COP14)開幕式視頻致辭中強調“支持舉辦全球濱海論壇會議”。這是中國發出的又一次“綠色邀約”,也是一次集聚全球智慧構建人類生態共同體的偉大探索。

全球濱海論壇起源于2017年在鹽城舉辦的黃(渤)海濕地國際會議。今年9月份,提檔升格的新一屆論壇會議即將在鹽城召開。6年來,會議為全球濱海地區保護管理與可持續發展分享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這是鹽城持續深度參與全球生態治理的縮影。濱海濕地生態系統是重要而脆弱的生態系統,在全球范圍內正面臨消失、退化的威脅。鹽城海岸線占江蘇海岸線長度約六成,鹽城將海岸線當成了“黃金線”和“生命線”。

為了更好地保護濕地,鹽城創新提出“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進行濕地修復,即依靠自然的力量和基于生態系統的方法,實施一系列生態修復、輔助再生、自然恢復、保護保育等生態修復項目,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濕地保護和運行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

從條子泥720畝高潮位停歇地,到大豐四卯酉生境提升項目,再到射陽1號水庫生態修復工程……一個個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為全球濕地保護與修復提供了中國樣本。如今,全市受保護濕地面積達41.6萬公頃,濕地保護率達54%,自然濕地保護率達62%。

2021年,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上,鹽城的“以恢復鳥類棲息地為目標的基于自然解決方案”,從全球26個國家的258個申報案例中脫穎而出,入選“生物多樣性100+全球特別推薦案例”。

“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這為全球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地區開展自然保護提供了中國經驗?!毖芯苛艘惠呑訚竦乜茖W的北京林業大學教授雷光春深有感觸,“在全球自然濕地喪失和退化不斷加劇的背景下,鹽城濕地和生物種群數量不降反升?!?/p>

鹽城用中國方案啟迪了世界,也集聚著全球智慧,共謀“詩情畫意”。全球濱海論壇的召開,意味著鹽城搭建起更廣闊的國際合作平臺,全力推動全球濱海論壇秘書處、NbS亞洲中心落戶鹽城,構建起深化全球生態治理合作的長效機制,共謀濱海濕地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最優路徑。

鹽城,以“生態朋友圈”廣泛凝聚保護濕地的全球共識。黃海之濱,生態綠、產業金與國際藍正激蕩交織、斑斕閃耀。


「記者手記 」

扮靚生態底色

打造幸福家園

鹽城是一塊神奇的地方,集森林、濕地、海洋三大生態系統于一身,黃海逐浪的雄渾氣魄與星羅棋布的湖蕩靈氣在鹽城大地上交相輝映。如果說,江河海的翻涌交匯鑄就了這里的生態基底,那么,天地人容融共生的綠色堅守則為幸福生活鋪就了最美底色。

鹽城的美,美在堅守綠色生態的大擔當。1990年,一首《丹頂鶴的故事》傳遍大江南北。故事的主人公徐秀娟因保護繁育丹頂鶴而犧牲。一個人的故事映射著一群人的堅守。退耕還濕還林、架設人工鳥巢、清退“散亂污”企業……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融入鹽城人的血脈,成為上下一心的行動自覺。鹽城人堅決守好生態底線,扛起了綠色擔當。

鹽城的美,美在打造綠色產業的大視野。《關于加快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的實施意見》以強有力的制度規劃錨定了綠色產業和綠色發展的新航向。生態破題,經濟落腳?!笆奈濉逼陂g,鹽城制定了推動新能源產業邁向兩個“2000”的宏偉目標:到2025年,新能源裝機規模達2000萬千瓦,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規模達2000億元以上。從能源生產到運用,一條條產業鏈交織集聚。從頂層設計到落地實施再到產業騰飛,他們正全力打造世界級新能源產業基地、國際綠色能源之城和國家新能源創新示范城市。

鹽城的美,美在打造綠色生活的大氣魄。在黃海森林公園的中央,有一座高約40米的“森林之眼”,登頂俯瞰,滿目蔥蘢,挺拔的水杉似與天際相接。園區內不僅打造了水杉、銀杏、楊樹和竹林四大綠色長廊,還添設了森林課堂、少兒營地等生態景點和體驗項目。鹽城努力讓生態優勢加速轉化為發展優勢,奮力譜寫“生態+”文化、旅游、康養等融合發展的大文章。生態資源變成發展資源,生態與發展良性循環,百姓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

鹽城的美,美在引領綠色智慧的大格局。2019年7月5日,鹽城黃海濕地申遺成功。這是我國第14處世界自然遺產、江蘇首個自然遺產,填補了我國濱海濕地類型世界遺產空白。2022年11月,在《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期間,鹽城獲頒“國際濕地城市”證書,成為2023全球濱海論壇會議舉辦地。世界遺產、國際濕地、全球論壇……鹽城以世界眼光呵護生態凈土,不斷擴大生態領域國際“朋友圈”,在生態互鑒、經濟互融、發展互動上開展務實合作,將國際生態話語權轉化為現實競爭力和合作力。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海與陸的交匯處,鹽城人生生不息;在社會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結合部,鹽城人選擇和諧共生,積極攜手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一線講述 」

守護野生麋鹿種群

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

辦公室主任 劉彬

麋鹿俗稱“四不像”,是濕地精靈,也是鹽城的生態名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江蘇省三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一,承擔著保護麋鹿及其濕地生態系統,恢復野生麋鹿種群的重要任務,是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麋鹿野生種群最大、麋鹿基因庫最大的自然保護區。

我與麋鹿結緣是在2009年。當時,我正在攻讀鳥類生態學碩士,麋鹿保護區首次發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我因此跟著導師第一次來到大豐,驚喜地發現麋鹿喜好生活的沿海灘涂也是鳥類棲息的天堂。從此,我愛上了這片濕地,愛上了麋鹿等濕地精靈。

畢業后,我來到保護區工作。2013年,我任保護區安全保衛處處長,主要負責巡護、救助野外受傷、被困的麋鹿。1986年,39頭麋鹿從英國漂洋過海,回到麋鹿野生祖先最后的棲息地,放養在大豐保護區。通過引種擴群、行為再塑、野化放歸等“三步走”,麋鹿數量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巨大轉變。30余年間,我和其他麋鹿守護者堅守在各自崗位,陪伴它們繁衍生息。

2021年5月,一群野生麋鹿誤入大豐港附近的排灌渠內,渠水較深且四周沒有緩坡,麋鹿無法自行上岸。晚上8點多,我們到達現場后實施營救,眾人合力將它們拉上岸。等所有的麋鹿解救成功,天邊已泛起光亮。我癱倒在皮劃艇上,目送它們離開。天光柔柔地勾出鹿的輪廓,有鹿隔著草叢回望,那畫面美好得令人感動。

隨著麋鹿數量激增,野外受傷、被困的麋鹿數量也不斷增加。據統計,保護區2017年至2019年共救助麋鹿400多頭,2020年至2022年每年平均救助麋鹿達370多頭。如今,保護區種群數量增至7840頭,占世界總數的70%,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種群,為人類拯救瀕危物種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使我國野生動物保護事業進入一個新領域。

根據飼養方式和活動范圍不同,保護區內麋鹿分為野生、半野生、人工馴養三個種群,不同種群保護方式有所不同,未來保護區重點將放在野外麋鹿的管理上。目前野外區域向兩側擴展,南到上海崇明,北到鹽城射陽,范圍很廣。我們會定期進行網格化調查,沿途搜尋麋鹿,了解它們的坐標點,在原生地多點放養、繁殖擴群,恢復野生種群。

鹿鳴呦呦,群鳥翔集。如今保護區內,不僅有麋鹿,還有283種鳥類以及其他各類野生動物。生物圈逐年擴大、生物數量持續上升、生態系統日趨完善。這得益于黃海濕地申遺成功后,保護區采取更為嚴格的管理措施,在麋鹿保護中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路子,建成集科研保護與生態旅游、麋鹿文化與科普宣教為一體的全國示范保護區。

麋鹿是從滅絕線上“拉”回來的物種,在原生地實現種群健康穩定發展,這是一代代麋鹿守護者努力的成果,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成就。我相信,在美麗中國生態興、文明興的進程中,它定是一段生動而美麗的故事,并將被守護者們一直講述下去。

來源:光明日報、鹽城發布綜合整理

責任編輯:蔣璇

分享到:

版權和免責聲明:

凡注明“來源:“鹽城廣電全媒體新聞中心”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智慧鹽城客戶端,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授權使用作品的,應該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鹽城廣電全媒體新聞中心”。違反上述聲明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除原創作品外,本平臺所使用的文章、圖片、視頻及音樂屬于原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或會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內容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或作者名稱及原始出處標注錯誤等情況,非惡意侵犯原權利人相關權益,敬請相關權利人諒解并與我們聯系及時處理,共同維護良好的網絡創作環境。聯系方式:0515-88436022